香港高等教育卓越教學聯盟(高卓聯)

2024年10月至2027年9月的第三份策略與行動計劃

日期:2025年1月6日

 

一、背景與規劃背景

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倡議並資助成立,香港高等教育卓越教學聯盟(高卓聯)旨在匯聚所有教資會教學獎得主,透過協作推動卓越教學,在教資會界別內外持續發揮影響力。

初步的策略及行動計劃(「第一期計劃」;https://hktea.edu.hk/index.php/about-hktea/strategic-and-action-plan/)於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期間指導高卓联的發展。該計劃由於2019年2月成立的籌備委員會(PrepCom)編制。於2019年10月10日正式啟動高卓联後,成立了執行委員會(ExCom),接替籌備委員會,主導第一期計劃的實施。

高卓联執行委員會第二屆任期自2021年9月28日開始,計劃任期為三年。執行委員會制定了第二期策略及行動計劃(第二期計劃),以引領高卓联於2021年10月至2024年9月期間的發展。

由於高卓聯執委會(ExCom)成員的最長任期為六年,首任主席潘偉賢教授(中大)在籌委會(PrepCom)服務一年及執委會服務五年後卸任,由陳小華博士(理大)獲邀接任主席一職。由於另一位執委會成員因個人原因辭任,經協議後,決定邀請一位新成員加入,與兩位正在展開第二任期的執委會成員及新任主席一同工作。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主席雷添良先生於2024年10月7日舉行的教資會教學獎頒獎典禮上宣布主席交接安排,新任主席亦於同一場合介紹了新一屆執委會成員。新任執委會成員來自八間教資會資助大學中的四間,分別是:陳小華博士(理大,主席)、江紹祥教授(教大)、胡錦添博士(科大)及徐力恆教授(城大)。

承接第一期及第二期計劃的成功經驗,新一屆執行委員會提出以下第三期策略及行動計劃(第三期計劃)。

 

二、願景

成為一個充滿活力且具影響力的社群,以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教學獎得主為核心成員,齊心協力在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範疇及更廣泛領域持續推動教學卓越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三、使命

成為一個充滿活力且具影響力的社群,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教學獎得主為核心成員,齊心協力在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範疇及更廣泛領域持續推動教學卓越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四、策略與行動事項

策略一:透過惠及大量會員及教師的標誌性活動,建立高卓聯品牌形象

1.1 透過由教資會教學獎得主兼優秀教學大使主辦或進行的活動,及與大學教學發展中心緊密合作,推廣教學卓越

1.2 透過邀請決選者分享其優秀教學實踐,充實教資會教學大使系列活動

1.3 舉辦接力傳承活動(祝賀電子卡、別針頒發)

1.4 舉辦邀請非教資會及國際講者的活動

1.5 透過引入第二類別會員(不影響核心會員類別的聲望),將被教資會資助大學提名但未能入圍決選的教資會教學卓越獎候選教職員納入會員,以擴大高卓聯會員規模及提升其知名度

1.6 舉辦歡迎非教資會界別參與的活動

1.7 向世界推廣香港作為充滿活力的國際優質專上教育樞紐

1.8 優化高卓聯網站

成功衡量標準:

  • 舉辦的分享活動數目
  • 分享活動的參加者總人數
  • 分享活動的質素從參加者回饋中反映出來
  • 接力傳承活動的持續進行
  • 邀請國際講者的活動數目/增長數目
  • 建立第二類別會員及其人數
  • 包括非教資會界別參加者的活動數目及非教資會界別的出席人數
  • 推廣香港專上教育界別至世界的活動數目
  • 網站優化

 

策略二:與教資會及教資會資助大學緊密合作,尋求推廣教學卓越的協同效應

2.1 與教資會合作,更積極地向世界傳達香港致力維持專上教育高質素的決心與承擔

2.2 加強由教資會教學獎得主製作的個案研究,作為專業發展資源

2.3 開展能提升教資會計劃影響力的活動(例如分享教資會資助項目)

2.4 與教資會/質保局秘書處緊密合作,就教與學及相關議題維持一個穩健的回饋機制;並就質保局第三輪核證週期的成果(如出現的共通主題),以全面及全界別的方式探討質素提升的方向

2.5 到教資會資助的大學探訪,商討共同推廣教學卓越的方法

2.6 透過出版物發佈高卓聯成員教學卓越的案例

成功衡量標準:

  • 與教資會秘書處合作舉辦、旨在向世界推廣香港作為優質專上教育樞紐的活動數目
  • 每年製作的個案研究數量
  • 舉辦的活動數目,包括與第三輪質素核證週期結果相關的活動
  • 活動的參加者總人數
  • 活動的質素從參加者的回饋中反映出來
  • 到教資會資助大學的探訪活動
  • 高卓聯成員教學卓越案例發佈

 

策略三:通過吸納一群積極參與的成員和具承擔的教師,建立持續影響力的能力,並提升他們的互動與專業水平。

3.1 繼續並擴展已成立的兩個社群

3.2 成立新的社群

3.3 為核心成員組織腦力激盪會議

3.4 與知名機構共同主辦推廣教學卓越的活動,例如高等院校、知名會議主辦單位及教育機構

成功衡量標準:

  • 社群組織的活動數量
  • 社群所組織活動的質量,反映於參與者的反饋中
  • 運用與核心成員腦力激盪會議中收集的想法
  • 與外部夥伴共同主辦的活動數量

  策略四:採用以證據為本、自我反思及務實的方法來規劃未來發展。

4.1 參考過去幾年收集的反饋,啟動並實施第三期策略及行動計劃

4.2 在執行委員會定期進行自我反思,並編製以證據為基礎的年度報告

4.3 探討提升會員包容性的可行性與適切性

4.4 邀請社群提交包含以證據為基礎的評估與反思以作未來規劃的年度計劃及年度報告,從而促進全年社群活動的策略協調(例如優良實踐分享)。

4.5 將社群週期與高卓联的預算或運作週期對齊,以便促進高卓联的年度規劃流程,並於年度晚宴中報告已完成的活動及未來計劃。

成功衡量標準:

  • 第三項計劃的進展與成功實施
  • 從年度報告及持份者滿意度所反映的規劃與發展質量
  • 探索提升會員包容性的潛在成效
  • 社群計劃和報告的質量
  • 一致的行政程序作為未來規劃的務實方法